宋满冬:……
这赵胜男好像也没比宋满盈靠谱多少。
张兴旺原本就打算拦他们,只是不好开口,听宋满冬一说,终于能插进话了,“不干活你们吃什么喝什么?”
“啊,对,是应该干活。”赵胜男点着头。
她遗憾的看了眼陆许山,之前只跟她哥比过,还不知道自己跟其他人比起来怎么样呢。
宋满冬沉默了一下,看赵胜男的样子,显然还是不够了解情况。
她不得已主动开口,“兴旺同志,大队上对我们有安排么?”
说起干活的事,张兴旺就清楚多了,“现在收玉米,好多活要干呢。”
“不过你们的活还没定下来,得看你们要能干什么。”
宋满冬提议,“那你先跟我们大概讲一下吧,我们了解了考虑一下,等到了就能先确定明天做什么。”
“不然待会儿怕是忙不过来。”
张兴旺仔细的讲给他们,“最近收的是玉米和高粱。我们这边收玉米,是要连玉米杆一块儿砍下来,然后在地里把玉米跟秸秆分开,玉米拉到晒谷场,秸秆在地边晾干。有砍玉米的,有装车的,有抬玉米、运玉米的,还有扒玉米晾晒的……高粱差不多。”
这些宋满冬也熟悉,一般来说运送最重,牛车承担一部分,另一部分则是靠人力,次之便是砍玉米,要劲儿也最好是熟练工,挥舞镰刀一不留神可是要见血的,稍微轻松一点儿的是掰玉米和晒玉米,但这个一般都是老人和小孩儿。
除此之外,大队上还有些其他的轻省活,比如喂牛喂猪之类的。
宋满冬心里估摸出他们能做的事,替其他人问张兴旺,“你觉得我们干什么合适?”
赵胜男脑袋跟着看过去,她对这些完全不了解!
竟然还有分工。
张兴旺只说,“隔壁大队的知青是在晒谷场扒苞米或者给高粱脱谷,一般有六个工分。”
他们大队的大队长,也就是他爹,在他来之前叮嘱过他,让他瞧瞧这次的知青怎么样。
要是有几个年轻力壮的就好了,他们最缺的还是干重活的青年。
他瞧着……唉,也就陆许山还行,其他人只希望不要给他们添麻烦了。
赵胜男好奇问起来,“最高是多少公分啊?”
张兴旺告诉她,“男的满工是十,妇女是八,也有比较能干的妇女拿十。”
赵胜男又问,“那十个工分是做什么的?”
张兴旺盯着她看了会儿,头疼开口,“一般都是砍玉米和挑玉米的,具体能拿多少要根据你们干的活定工分。”
赵胜男积极道,“那我想试试。”
张兴旺糊弄着她,“等明天再说吧。”
宋满冬没她那么大志向,心里已经盘算好了,就做稍微轻省点儿的活,不累着自己,也不太悠闲打眼,就普普通通的混着。
加上她手上的几百块存款,这几年生活是不成问题的。
要是赵胜男真的干出什么名堂,她就多待两年,要是没有改变,她就想办法到公社去。
张兴旺原本当赵胜男是说空话,等牛车爬上小山坡,看见了河东大队的房子,他不由得对赵胜男侧目。
心里也暗暗高兴,看来他们大队分到的知青还行,虽说还有其他几个看起来弱不禁风的,但能有两个顶头的已经不错了。
不像隔壁大队,三个男娃看起来人高马大的,实际上虚的不行,还不如赵胜男呢。
孙大爷直接把牛车停到了一间院子外。
张兴旺跳下车给他们介绍,“这是大队上的空房子,我娘给你们打扫过了,可以直接住。”
“被褥和柴火也准备了,还放了点儿粮食,这些用的你们安置费,具体的账目等我爹忙完过来给你们看。”
安置费一人两百,张兴旺一开始听到还羡慕了下,后来发现这钱看着是不少,可他们什么也没有,没有粮食没有菜地,连柴火都得靠买。
他感慨着,带他们进门,把钥匙放在了桌子上,“还缺什么你们自己看,可以找大队上的人换,也可以自己去公社买。”
“但是这几日秋收,大队的牛车不去公社,你们只能自己走过去。”
赵胜男不由得庆幸起来,还好她哥同意帮宋满冬捎行李了。
她打量起屋子,又随口问了张兴旺一句,“我看外面没什么人,大家这会儿是不出门么?”
“都还在地里收玉米呢。”张兴旺道,“等天彻底黑下来才收工回来吃饭。”
赵胜男本能的望天,又偷偷看了眼手表。
夏日天长,有时候将近八点才黑个彻底,现在已经七点半了。
而她们在市里一般都是五点半、六点下班的。
在大队上生活果真困难。
赵胜男感慨着。
“那你们先收拾吧。”张兴旺说着朝门口退去,瞧见院子里的水缸,又提醒道,“缸里的水今天刚打的,你们